“9·20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,学校及时启动应急预案,切实落实“停课不停教、停课不停学”线上教学方案。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,创新线上教学模式,发挥优秀案例引领示范作用,总结在线课堂教学经验,本期继续展示部分线上教学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师的案例,供老师们参考、学习和借鉴。
案例七:
为保证线上教学实效,刘妍君老师制定“三自”教学方法。
一、课前自学,预习新知
网络教学资源为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源保障,但也对老师研究学情、组织课堂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由于线上教学易出现网络延时、设备卡顿、互动费时的情况,学生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。

教师授课前,充分“吃透”教材,明确教学目标,为学生制定紧扣教学目标、实用性强的自学任务单,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完成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的学习,既起到预习的目的,同时锻炼学生筛选信息、整合信息的能力。
二、课中自讲,教师答疑
课中采取学生自讲+小组讨论+教师答疑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。

以唐诗单元学习为例:首先由学生自荐,或选择自学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本课文学常识的讲解。如介绍诗人档案,讲解诗中典故及创作背景等。其他同学和教师可以对其讲授内容进行补充。

通过小组讨论,分析诗歌内容及意境,学生叙述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,并提出问题。

教师答疑,解决问题,同时梳理诗歌内容,明确学习重难点。

由于诗歌需要反复正音、朗读,因此可借助信息化手段,抽取播放学生课前提交的朗读音频,通过对比明确朗读要点,同时结合名家朗读、教师范读、学生集体朗读体会诗歌韵律美。
三、课后自定,分层复习

线上授课作业主张少而精。课后作业只定量,不定内容。即要求学生课后完成500字语文作业也可以继续复习本课内容,完成课后习题。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,可自行选择新知或课外知识进行积累。实现因材施教、分层教学。
案例八:
从自己的独角戏到与学生教学相长,于晶老师总结了一套适合线上授课的教学新模式。
一、创新教学模式
在教学过程中运用“一中心三阶段多平台”教学模式,以学生为中心,创新教学模式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达到学生主动、教师协动、师生联动的课堂效果。


一中心:以学生为中心。依据学生线上学习习惯、学习进度、知识掌握情况,不断优化调整教学设计与方法,使线上教学与学生紧密贴合。
三阶段:即课前、课中和课后。课前下发任务单,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内容的预习。课中,采用课堂讨论、参与式、互动式教学方法,激发学生兴趣,让学生动起来,形成脑动手忙齐参与的课堂氛围。课后,通过作业完成情况、课堂笔记上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成效,随时调整教学内容。
多平台:运用钉钉和腾讯会议进行直播教学,以及资源任务的上传发布。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课中点评打分和激励,微信群里进行课后作业答疑辅助完成教学活动。多平台组合出击,集中多项在线教学工具的各自优势,提升教学效果。
二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—案例分享
紧紧围绕“一中心三阶段多平台”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,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导者,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,提高课堂的参与度。通过以下环节来体现。
1.课前任务发布


整合收集教学素材。提前在钉钉或微信群发布任务单,预习案例以及素材,学生通过完成与教学内容紧密相扣的任务,实现自主预习,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,通过努力取得平时成绩,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。
2.课中互动学习

花式打卡签到
案例、视频引新知

学生抢答优化大师积分
小组讨论巩知
同学们用花式打卡的仪式感迎接每一节课,通过讨论案例或者观看视频引入新知,让学生自己总结已经预习过的知识点,通过抢答得积分激发学生主动性,各小组为得前三名积分踊跃抢答,课堂气氛活跃,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强调教学重难点,再针对每一个教学难点设置小任务击破环节,比如订单查询,掌握知识点后让学生线上实时查询,各组利用不同平台查询,遇到的问题不同,教师集中解答。通过案例讨论,对本节内容巩固复习。
3.课后巩固拓展

课后上传课堂笔记

课后作业
小组讨论完成任务

任务案例
万事帮方案

万事帮任务成果

微信课后答疑
课后发布作业,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,查缺补漏,教师微信群里答疑补充,促进学生加深记忆,培养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,以及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,小组任务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。
三、成果巩固
在线教学属于远程教育,教学效果较难监测与管控。如果仅靠在线讲课的时间,学生很难全面掌握重点难点,因此必须精准利用多时段的阶梯式递进教学,才能不断巩固教学成果。
(文图:田鹏昱、刘妍君、于晶)